2025-07-08 10:13:33
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,稳定币正逐步渗透金融市场,其日益扩大的影响正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货币统计范畴。特别是当稳定币未来可能被广泛应用于日常支付场景时,如何将其纳入货币总量统计,以及其储备资产如何影响现有M2口径,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。同时,稳定币与国债之间的互动,可能形成一种独特的循环派生购买力机制,这不仅对现有货币理论提出挑战,也伴随着发行人流动性风险的新考量。
一、稳定币纳入货币统计:M2边界的重新定义?
当前,稳定币并未被纳入广义货币(M2)的统计范畴,这主要是因为其用途仍高度集中于加密货币交易(如炒比特币)。然而,一个核心问题随之浮现:假设未来稳定币能够像法定货币一样,广泛用于日常支付(如买水、买房、买股票),那么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总量统计问题?
当稳定币真正成为接近日常使用的货币时,将其纳入M2统计将成为一个必然趋势。届时,可能需要考虑将其纳入M2、M2+、M2*或M3等更广义的货币统计范畴,以更准确地反映社会货币供应总量。
另一个重要议题是,稳定币发行人的储备资产是否应保留在M2统计中。 稳定币的发行流程通常是这样的:客户将100元存入银行,然后通过发行人兑换成稳定币。此时,客户原有的100元存款变为客户持有90元存款,而发行人则将其接收的10元转换为储备资产(这10元通常仍以银行存款形式存在)。此时,虽然银行的总存款规模未变,但市场上已流通了10元稳定币。
如果未来监管机构对这些托管资产施加诸多限制(例如香港可能出台的托管办法,严格限制其用途),那么将该储备资产剔除出M2是合理的,此时社会M2基本保持不变。然而,如果发行人的储备资产仍可用于购买国债、货币市场基金等(这些资产具有一定的购买力),那么将其保留在M2统计中将导致M2额外派生10元。这将与稳定币发行人作为“狭义银行”(通常被定义为100%资产储备)的理念产生矛盾。这个问题的解决,将最终取决于未来稳定币的实际购买力(是否真正成为普通支付工具)以及其储备资产的可购买范围。
二、稳定币与国债:循环效应下的额外购买力派生
当前稳定币储备资产购买国债的现象已十分普遍。 以USDT和USDC为例,约70-80%的储备资产为3个月以内的美国国债。政策层面,美国存在允许发行人将资金存入银行并购买国债的制度。香港的相关条例也规定,稳定币发行人可购买高流动性、高质量资产,其中明确包含国债,但具体购买何种国债仍需等待细则。
这种资金流动路径表现为:稳定币发行人将用户存入银行的资金用于购买国债,这些资金随后进入国库;国库再通过发放工资、政府采购等形式将资金支出给居民;居民获得资金后,又将其存入银行。在此过程中,原先可能因托管而性质“冻结”的存款发生了变化,其持有主体从发行人转变为领取财政支出的居民。此时,这些存款转变为具有100%功能、100%购买力的完全功能存款。虽然前文提到托管存款是否计入M2仍存在争议,但资金经过国库支出后形成的存款已无争议,它们是100%功能的M2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稳定币可能通过这种循环机制派生额外购买力。具体过程可以不断重复:居民持有存款后购买稳定币,稳定币发行人将该资金购买国债,资金进入国库;国库支出后资金再次回到居民手中形成存款,而这位居民又可以继续购买稳定币。如果稳定币受到居民欢迎,循环次数增加,稳定币的规模将可能成倍放大。
在此循环中,存款本身并未“派生”(始终为初始的那部分资金),但其通过投资国债、国库支出转变为一般存款的过程,每绕一次就增发相应的稳定币。若未来稳定币的购买力成熟并被计入M2,那么上述通过“绕道财政”的方式,将会派生出额外的购买力,对社会货币总量产生实质性影响。
三、稳定币引发的货币发行风险:流动性与储备之忧
稳定币发行人的储备资产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。如果发行人持有稳定币对应的储备资产中,国债占比过高而现金储备较少,这意味着其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100%现金储备的“狭义银行”。相反,它们通过购买国债并由国库支出这种方式,间接地参与了货币派生。
在此情况下,若国债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,当大量用户集中赎回稳定币时,发行人可能因存款储备不足而面临流动性风险。 从本质上讲,这类稳定币发行人可以被视为采用非完全准备金制度的银行。
从货币银行学的角度分析,这种模式存在诸多待完善的细节和潜在风险。为了增强市场对稳定币的信心,确保普通用户能够放心使用,监管机构需要通过细化规则和机制设计,对稳定币发行人的储备管理、信息披露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更严格的规范。 这对于维护金融稳定和审慎管理货币发行至关重要。
“广东财经网”的新闻页面文章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、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。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,客服邮箱fastbull123@gmail.com,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